首页 > 中超 > 朱挺:中国足球不能一直变换模仿对象,学到最后一事无成

朱挺:中国足球不能一直变换模仿对象,学到最后一事无成

发布在中超 2021-12-03 18:01:21    作者:詹姆斯的究极迷弟

近日,朱挺接受了《足球报》的采访,谈到了自己足球道路和中国足球的相关问题。

关于足球之路

我大概是六岁开始踢球的,不是东北路小学,说起来,东北路小学是我所在学校的同城死敌,我是西岗体校的,当时跟实验小学合作。所以,严格来说,我是在西岗体校踢球,然后在实验小学读书。

小时候对足球的感悟

说真的,当时学踢球,最初没什么特别的感觉,只是觉得跟一大群年龄接近的小伙伴们一起玩,挺开心的,每天从早到晚打打闹闹、说说笑笑,不知不觉时间就过去了,春夏秋冬都有人一起玩。就是教练太严厉了,如果踢得不好,容易挨打。

关于大连时代的青训

我们那个年代,家长跟现在的家长不一样,一般家长把孩子送去的时候都会跟教练说,只要孩子不听话,不守纪律,该打就打,没事儿,只要别打脑袋就行。

当时带我们的教练叫张斌,他是老沈阳队的,挺负责任,他特别爱看报纸,所以,他对付我们的方式就是用厚厚的一叠报纸卷成一个棒子,如果谁在训练当中偷懒,少跑几步啊,或者讲话不认真什么的,就会拿报纸做的棒子打我们的屁股或者后背。倒没有说疼得受不了,关键是挺害怕的。

关于以前的中国球员

那种执教方法,可能比较适合我们那个年代吧,因为家长是接受的,但放在现在肯定不行。怎么说呢?以前的方法有利有弊,培养出来的球员,比如说我们,战术执行力确实像你说得比较好,因为很听话,也不敢不听话,但个人创造力、主动思考的能力、沟通和交流方面,就现代足球而言,肯定是有欠缺的。

以前的教练,给我们灌输的就是绝对服从,但现在的青训理念是更多释放孩子的天性,培养孩子主动思考的能力。现在,我有时候也会去校园里,看年轻教练带队,我发现确实遵从释放孩子天性的原则,希望孩子们能够积极主动地享受足球带来的快乐,和我们那个时候完全不一样。

关于中国足球

这个问题,我来回答可能并不是特别合适,因为我只能代表自己。拿中国女足来说吧,当初能在奥预赛上击败韩国,我觉得有两个原因:一是球队很团结,也有坚定的信念;二是她们有非常出色的体能。

我看王霜接受采访时说,她们几乎每天都要进行超过一万米的高强度跑动,集训了130多天,这个训练强度,别说女足了,就是对男队员来说,也是非常高的。

我相信,如果整个训练过程公开的话,说什么的都有,持反对意见的肯定不在少数,说不符合潮流又或者怎样怎样,但就结果以及比赛的过程来看,这是适合当时的中国女足的。

关于中国足球的未来

解读自己是最难的。反正不能谁红学谁,应该先找到一条能贯穿始终的路。我们不能总是变换模仿对象,现在看看我们模仿的那些,他们一直坚持自己的路,我们却一事无成。

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,我们邀请了那么多高水平的外援、外教来我们国家,教我们踢球,同时,我们也接触了更多非常先进的,经过实践检验的足球理念,为什么我们的足球水平却越来越差了,难道仅仅是因为踢球的人越来越少吗?我以为不完全是。

关于中国足球的前后对比

随着外教们不断涌入,我们不断学习别人,却丢掉了自己的一些传统,我们甚至不知道有过怎样的足球传统,好的经验都没有保留下来,可以说都丢光了。而且,这些年里,我们学巴西、前南、荷兰,德国、西班牙,学得太多,也太杂了,以至于把原来会的都忘了,所以就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。

我觉得未来足球发展最需要总结的,就是任何一个国家,从事足球这项运动,一定要遵循人种特点、性格特点、文化特点,这些对于足球都是有影响。就是说,不能完全照搬。

中国足球要发展,应该像李明和张恩华大哥他们一样,有自己突出的一面,然后通过学习弥补不足的一面,这样才能进步,而不是完全否定和丢掉自己的东西,对于那个年代,虽然被嘲笑过只会靠身体、只会靠头球,但起码当时有身体、有头,现在呢,我们有什么?

本站声明:以上部分图文来自网络,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。

推荐阅读